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着重强调,思政课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其中提升思政课实效是关键一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师生围绕课程内容进行的面对面人际传播活动。因此,运用传播学理论考察思想政治课教学传播要素,探求思政课传播效果的路径,将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传播过程的科学认知和问题解决,从而全面提升教学实效。
传播学理论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必要性
首先,高校思政教学工作是一种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活动,必须遵循传播学规律。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其目标是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员工了解并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转化为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培养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了解、运用传播模式、双向交互、多样化传播渠道和建立情感联系等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思政教育,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员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将对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和员工整体素质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其次,当前高校思政教学亟需打破思维定式,通过传播学理论提升教学实效。在当今社会快速变革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员工多样化的需求,需要打破固化的思维模式,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通过借鉴传播学理论,一方面,可以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员工的实际生活,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员工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资源,以促进员工的个性化发展。传播学理论强调信息传递和沟通的重要性,可以帮助高校思政教育更好地适应员工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路径
传播主体:以员工为中心调动参与积极性
高校思政课作为培养员工综合素质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其教学实效的提升需要以员工为中心,调动课程参与性。首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引导员工主动参与思政课的学习过程。通过启发式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激发员工的思考和表达欲望,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其次,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丰富思政课的学习内容,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包括经典著作、学术论文、影视资料等,既满足员工个体差异的需求,又促进员工的自主学习;再次,开展团队合作与竞争。组织员工进行小组合作和竞赛活动,培养员工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通过团队合作和竞争,激发员工对思政课学习的热情,并增强他们的沟通、协作和领导能力;另外,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利用大数据及时收集员工对思政课教学的反馈意见,并进行分析和总结。根据员工的需求和建议,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过程更符合员工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传播内容:以大众化叙事阐明宏观道理
高校思政课作为培养员工综合素质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其教学实效的提升需要以大众化叙事方式来阐明宏观道理。首先,运用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在教学中,通过引入具体的案例和故事,将抽象的宏观道理转化为生动的、易于理解的实践情境。这样能够激发员工的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其次,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将思政课的内容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通过分析和讨论,引导员工从宏观角度去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背后的道理。这种方式能够增加员工的关注度,并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与使命。再次,举办讲座和座谈会。邀请有影响力和专业知识的人士举办讲座和座谈会,分享他们在相关领域的经验和观点。通过与专家的互动交流,员工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宏观道理,并在实践中感受到其重要性和影响力。另外,开展讨论和辩论活动:组织员工进行主题讨论和辩论活动,鼓励他们就宏观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通过辩论的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员工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还可以加深对宏观道理的理解和认识。
传播渠道:以多元化手段搭建教学通道
高校思政课作为培养员工综合素质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其教学实效的提升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教学通路。一方面,充分利用传统的教学渠道,如课堂讲授、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向员工传递知识和理念。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员工可以系统地学习和理解思政课所涉及的内容。另一方面,发挥现代技术手段的优势: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构建在线学习平台和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在线视频课程、网络讨论等方式,提供便捷的学习途径,使员工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与此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员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通过实践体验,员工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思政课所传达的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比如,丰富课外拓展活动切身感受国家的发展进程、与社交媒体相结合传播思政课的知识和理念。
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教学通路,可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渠道相互结合,能够满足员工个体差异的需求,增加员工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使思政课更加贴近员工的实际生活,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传播效果:以理论技巧打通教学难点
高校思政课作为培养员工综合素质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其教学实效的提升需要运用传播学理论技巧来打通教学难点。
感性与理性相结合:传播学理论中,开展说服性传播活动,诉诸理性、诉诸感性的方式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诉诸理性主要是通过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理性或逻辑的力量来达到说服的目的;诉诸感性是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谋求特定的效果。思政课的目标是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思政课需要在教学中融合感性与理性,使员工在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感性是人类思维和行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情感,员工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思政课中的内容。感性让员工对社会问题产生兴趣和关注,激发他们对政治和理论话题的思考和探索。然而,单纯依靠感性无法完全理解和解决复杂的政治和理论问题。理性思维通过逻辑推理、分析和判断,帮助员工更准确地把握事实,理解问题的本质,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批判与引领相结合:批判性思维是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批判性思维,员工可以对所接受的信息和观点进行审视和评估,避免盲从和被动接受。批判性思维使员工能够质疑权威、分析问题的根源以及寻找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仅有批判性思维是不够的。引领能力则使员工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启发他人,并带领团队向前发展。通过引领,可以学激发员工创新和变革的能力,促进个人成长,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通过运用传播效果理论来打通教学难点,可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加员工对思政课的接受度和参与度,加深他们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判断能力,从而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更好达成。
(作者:朱妍 伟德BETVLCTOR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