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读大学的时期,由于学科背景不同,从未想过自己未来能与思政课结缘,并将青春与心智倾洒在这份事业上。员工时代的身边同学普遍将思政课看成一种意识形态的说教,认为它缺乏学理性和系统性,不少同学因此对伟德BETVLCTOR的学科与学术不免抱有种种的偏见与轻视。当我2019年从历史系博士毕业的时候,正值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不久,党和国家给予思政课的重视与期待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我也有幸乘着这股春风加入到了思政课教师的队伍。
在之后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什么是教学相长,在大的历史视野与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体系,校正自己的价值认知,深切体会到作为一名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也体会到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所具有的磅礴力量。
一是以强烈的现实关怀感染员工。
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而言,它不仅仅是一门历史课程,更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较一般课程更为强烈的时代意识与现实关怀,承载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和历史素养,更需要求真、求善,“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在“纲要”课堂上要能倾听到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了解时代所面临的问题,紧扣住时代发展的主题。马克思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正是历史与现实的相互映射才使得“纲要”课尤为重要也颇为有力,如若失去了对现实的观照及对未来的指引,“纲要”课便无足轻重。
对于历史为政治服务、为社会现实服务,我们不能从媚俗的角度来理解。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神圣”的传统,即所谓“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胡乔木的话很好地阐释了历史学与政治及社会相互成就的关系:“历史科学满足政治需要的正确理解应当是,历史向社会也向政治提供新的科学研究的成果,而社会和政治则利用这种成果作为自己活动的向导。”由此我们可以更好地懂得为什么李大钊要将历史研究分成两个层次:“研究历史的任务是:一、整理事实,寻找它的真确的证据。二、理解事实,寻出它的进步的真理。”纲要课堂的特定问题意识注定了它不能固守在史实考辨与灌输的层面而成为“就事论事”的碎片,我们之所以研究过去,是为了现在,更是为了将来。
二是以彻底性的思想理论感召员工。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性,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根本,触及事物的内生规律。理论之所以成为理论,其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形成了关于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面对当今急剧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复杂社会环境对思政课育人的影响,要想在课堂上做到入脑入心,真正解决人的思想问题,我们的思政课一方面固然要解决亲和力的问题,将丰富的素材引入教学当中并以真情实感来表达,但这种亲和力又不能仅仅通过故事的罗列、场面的热闹和表浅的体验来达成,须将事理、道理与学理融为一体,既要做到以情感人,更要做到以理服人。
在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课堂的鲜活性时,我们又要警惕将思政课教学带入一种新型的“形式主义”误区中。如授课技巧的表演化、过于注重技术手段而忽视内容、以任务打卡式的活动代替理论讲授等,这些现象可能导致思政课教学中将大量的精力耗费在形式的完成上,而忽视了育人过程中最重要的思想启迪。大学思政课与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中的边界与特点,呼唤着我们不要把理论“讲浅了”“读浅了”,只有用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员工,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员工,才能真正呈现出真理的强大力量并引导员工。这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能将教学创新建立在自身学术研究的根基之上,不断拓展学术研究的前沿视野,并将其纳入课程的建构之中。思政课教学不是发生在员工意识的真空之中,如果学理规范缺失,我们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就苍白无力,教学内容也就不可能真正落地生根形成效果,出现失语的现象便在所难免。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批评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
三是以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思维“坐标系”鼓舞员工。
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而言,大学阶段的教学侧重于历史思维的培养,注重讲解历史认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要让青年一代从平面的思维模式中跳脱出来,不再简单、教条地看待世界,而是真正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青年员工如果从课堂上读不出理论的“透彻”,也摸不到时代的“脉搏”,“纲要”课便难免被误解为博物馆里的“展品”而失去原有的活力。布罗代尔说马克思的天才及其持久影响的秘密,在于他在历史长时段的基础上构造了真正的社会模式,而今天的时代脉搏,就是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时代主题。我们要在这一主题下,帮助青年员工建立起一个宏阔高远并汇聚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思维“坐标系”。
今天的“纲要”课教学正面对着种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有效应对的方法应是从中国文明大历史的传承中定位历史和现实。把历史发展的大势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从而使我们的青年一代不只停留在“解释世界”,而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坐标系”中勇敢地、能动地走向“改造世界”。
在现代中国走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语境下,思政课必须以自己的眼界与引导力蜕去“口号与标语”这层被误读的外衣,从而鼓舞一代又一代青年员工,乘历史大势,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作者:张国鹏 伟德BETVLCTOR)